首页 / 新闻动态 / 自贸区风采 / 正文

自贸东风激活千年丝路,陕西再出发……

来源:自贸办 发布时间:2018-09-29 09:44

两千多年前,张骞奉汉王朝之命,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开始了漫漫的出使征途。以此为开端,千百年来,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


新世纪,新征程,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7年4月1日挂牌成立。自贸区,是我国当前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经济功能区域,而陕西自贸区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不仅承担了一般自贸区的先行先试任务,更被国家赋予了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创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等重要战略定位。

一年多来,陕西自贸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全面推进各项试点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自贸区各项政策东风的助推下,陕西再一次出发……

理念革新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步伐

不久前,法国赛峰飞机起落架维修项目落户陕西自贸区西咸片区的空港新城,在项目税务法人身份信息采集中,需要该项目中国合作方法人代表“按手印”,空港新城政务服务中心为此专门开辟绿色通道,推出一对一定制化服务,在对方办事人员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实现了5分钟办结全部手续,以致对方感叹“太快了,是不是没办完?”

记者了解到,为更好服务片区自贸区企业的设立和办事,空港新城政务服务中心将工商、税务、国土、规划等不同部门审批职能集中到一一起,实现了“一张执照管登记”“一枚印章管审批”,并推出“3450”服务模式,即3天时间办理营业执照,4天时间办理经营许可,50天完成建设项目审批,比法定的190天办理时限节省了74%。

空港新城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副局长李佳告诉津云新闻记者,“我们从片区内企业和群众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流程优化和服务改进,当天能办完的当天办结,中午不休、周日不休、延时服务,不让群众多跑腿,报件内部流转,实现一站式办理。”让企业和群众切实感受到“门槛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片区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

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转变政府职能,正在陕西自贸区各片区内全面落地生根。在西安国际港务区,为方便企业办事,片区政务服务中心推出了“物联网+”24小时自助信包箱服务,办事企业在西安国际港务区注册,提交资料并审核通过后,企业会同时在个人中心和系统短信收到开箱码,办事人员凭开箱码到就近的交件箱完成交件,审批通过后,办事人员即可凭借取件码到就近的信包箱完成取件,整个过程非常便捷。

记者另从陕西省自贸办获悉,自挂牌以来,陕西省政府将213项省级管理事项下放(委托)自贸试验区办理,西安市以“行政效能革命”为引领,在将103项市级管理事项下放(委托)自贸试验区办理的同时,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相继推出1542项“最多跑一次”服务事项。

自贸区的建设,推动了当地方方面面思想的解放,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的流程再造和优化,自贸区的带动作用正逐步显现。

筑巢引凤  古老土地迸发新的活力

自贸区在三秦大地落地生根,转变着干部群众的理念和思路,也带来了一大批高端产业,催生了一大批崭新业态,让这片古老的土地迸发出新的活力。

在国际港务区片区的澜博跨境购物中心,6000多平方米的展示交易大厅正给西安人带来全新的购物体验,来自德国、日本、韩国等制造业先进国家的厨具、饰品、美妆、母婴、服饰等各类商品,总计达5000余种。这里主打线下展示、线上交易的购物方式,让顾客“看准了再扫码下单”,不再出现网购中口红颜色和实际不符,或衣服大小出现误差等问题,此外,海外买手直接采购,减少流通环节,中欧班列直达,有效减少物流费用,让这里的跨境商品价格很有竞争力。

购物中心项目负责人康宁表示:“我们这里定位轻奢消费,满足了一部分消费升级的需求,一般来说,进店顾客的消费转化率可以达到70%以上,高于一般的卖场,很多顾客都是冲着我们商品的高品质来的。”

各项投资贸易便利化措施和开放政策,让本就是航空区域性枢纽的西安,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自贸区的力量。在自贸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片区,法国赛峰飞机起落架维修项目正加紧建设,项目建成后,法方企业的维修设备可以以保税的状态开展业务,既减少了通关环节,也可以降低企业成本,而从客户角度来说,国外航空公司的航班起落架,也可以以保税的模式进厂维修。“维修设备和起落架都属于高价值商品,保税维修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率”,项目建设单位有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获悉,本来,法方企业一开始比较犹豫,迟迟不愿拍板,但在获悉陕西自贸区挂牌消息之后,法方对于该项业务在陕西的未来前景充满信心,于是迅速签约落户。

新产业,新业态,正在自贸政策的助推下迅速孕育和成长,而在关中平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传统的农业也正在焕发出新的光彩。自贸区杨凌片区,是全国13个自贸区中惟一的农业片区,可谓独树一帜,这个面积只有5.74平方公里的农业自贸片区,正通过科技和制度的力量,树立着国家旱区农业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新范本。

泉江农庄是杨凌农业科技示范片区的一家中以合作建设的现代农庄。农庄种植面积300多亩,全部采用以色列的现代灌溉设施,先进的滴灌、喷淋设备,不仅可以使水准确渗入作物根部,节约大量农业用水,同时还可以给作物施肥。而且,简便易用、人性化的控制系统,还能够大幅节省人力、电力,农庄理事长罗新龙告诉津云新闻记者,“原来这三百多亩地,浇一遍的话需要三个男劳力干上半个月,每天每个人需要150元工钱,还要管一顿午饭,现在编好电脑程序后,一个工作人员在夜间用电低谷时就把地浇好了。”

方便快捷,大幅降低了用电和人员支出,罗新龙真切体会到了科技的力量,他现在的另一个身份,是杨凌片区的职业农民。“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现在的任务就是把地种好,农产品的销售都有电商报销,太省心了。” 

扩大交流  “长安号”成了丝路新纽带

不仅泉江农庄的现代农业设施,享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补贴,罗新龙本人也成了自贸区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今年,他作为杨凌片区职业农民的代表,被选派到以色列进行农业技术交流,成了陕西自贸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和人文交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由于陕西和西安独特的区位优势,陕西自贸区被国家赋予了一项独特的使命,即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创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

西安在中国的几何中心位置,更低的平均物流成本,让包括京津冀、珠三角等越来越多地区的国内商家,愿意通过西安陆港向中亚、欧洲输送货物。

从西安港出发的中欧班列“长安号”(含中亚),已经成为串连起千年丝路的新纽带。

在西安中欧班列运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接听电话、记录数据,从西安港出发的中欧班列,今年上半年已开行545列,实现每天2到3列的常态化运营,在中国内陆港中已稳居第一,有望提前完成全年开行1000列的目标。而在去年,西安港的中欧班列开行数仅为194列。

和中欧班列“长安号”起点仅一墙之隔的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也是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的参与者。家企业是陕西省战略粮油储备企业,在哈萨克斯坦拥有150万亩油料作物种植基地,建设了30万吨的油脂加工厂,通过中欧班列,产自哈萨克斯坦的优质原材料和粮油成品,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回国内,销往陕西省内乃至全国各地。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带动了所在国的居民就业和增收,更为国内提供了高品质粮油产品,成了陕西自贸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交流的样本。

根据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建设的中国“一带一路”网数据,陕西省上半年进出口总值171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5%。“一带一路”对外承包工程对带动装备制造业出口作用明显,上半年陕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占全省总额的89.04%,对外承包工程货物出口22.1亿元,同比增长2.9倍。企业总承包的巴基斯坦燃煤发电项目拉动陕西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大幅增长,有力带动发电机组等装备制造业出口。

经济交流之外,陕西充分利用自身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新模式。

在自贸区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片区,中译语陕西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智能翻译器,正在西洽会等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场景中得到应用。这款翻译器,包含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常用国家的35种语言,可以帮助两位不同语言的用户实现面对面轻松交流。此外,中译语还可以通过20多个国家多达4PB的文字和音视频数据,为企业用户提供舆情分析支持。

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陕西自贸区在教育、科技、旅游、医疗卫生等多领域合作模式做出了探索和创新:筹建国际汉唐学院和中国书法学院,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汉唐文化和书法艺术,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骨干;为突破实物文物跨境交流政策瓶颈,借助新技术,鼓励新丝路科技公司等项目,让汉唐文物通过AR和VR技术实现“活起来”“动起来”,丰富了用户的体验,提升了人文交流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