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自贸区风采 / 正文

以陆为港更开放 “一带一路”更可期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布时间:2020-12-14 16:25

一辆辆整车进口的轿车整齐排列、一排排龙门吊起起落落、一张张营业执照在线秒速生成……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3年来,紧扣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一系列创新成果。其中,“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等20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或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通报表扬,53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

从长安出发,穿越古丝绸之路起点的风沙,陕西已成向西开放新高地,全球资源配置重要支点。这些创新实践,释放了自贸试验区的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使自贸试验区成为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乃至区域协同发展的动力之源。

苦练内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1-10月,陕西自贸区新设市场主体13305家(含外资企业62家),新增注册资本1524.56亿元(含外资注册资本7209.14万美元),其中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达109家。这些简单数字的背后,体现的是陕西自贸区已是西部乃至全国吸引投资的热土。

位于西安高新区的西安中兴研发生产基地趁着自贸区的“东风”发展的劲头越来越强劲。从2007年的700名员工到现在已经壮大至一万多人,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现已驶入了以无线系统研发、芯片设计研发和终端研发生产“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快速发展之路。“西安高等院校多,人才聚集,居住环境越来越好,加上自贸区等利好带来的好政策,吸引了更多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扎根在这里,人愿意留在这里,就是企业发展的机遇。”中兴通讯行政及公共事务副总经理王波结合中兴在西安近些年的发展这样感慨。

2016年搬迁到陕西自贸区西安经开区片区的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扎下根来。该公司2000年成立,短短10年间,就成长为全球最具价值的太阳能科技公司,2019年公司市值最高超过千亿,为同期全球光伏市值最大企业。“特别是近3年,公司业务加速全球化发展。今年疫情期间,在经开区的支持下,公司率先复工复产,一些物流受限时,依托中欧班列(西安)等各种方式向海外出口。”公司品牌总经理王英哥振奋地表示,公司发展超预期,上半年该公司单晶硅的产能占全球单晶硅片产能的4成左右,进一步巩固全球单晶硅片龙头地位。

企业愿意来,来了之后站得住,站住之后还要走的稳。陕西自贸区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创新管理方式,由便利管理主体向便利市场主体转变。其中,将229项省级行政管理事项下放(委托)自贸试验区办理,100项“证照分离”改革任务在区内全面落实;推行商务秘书和“集群注册”服务,企业登记办结时限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推广“24小时自助信包箱”服务模式、“人脸识别”微警认证、全城通“港”速递服务,实现“零跑路”线上服务;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压缩至50个工作日。

高水平治理带来了营商环境的全面优化,陕西自贸区的管理和服务创新,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感受到便利,充满获得感。

陆空联动,“一带一路”深度融合发展

10月15日上午,仅仅用了13天,满载着82台奥迪进口汽车的中欧班列(长安号)整车进口班列顺利抵达西安,大大降低了国际运输时间和后端分拨成本。

这是西安港口岸功能与中欧班列(长安号)联手发展结出的硕果,是陕西自贸区在开放型载体建设运营上的又一突破。2018年6月,西安港整车进口口岸正式运营,借助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强劲发展势头,短短2年多时间,西安港整车进出口数量占全国内陆铁路整车口岸发运量的87%,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整车进口口岸。“原来整车进口是在沿海港口分拨,再运往内陆城市,耗费时间长,而通过西安分拨到中西部区域,只需要一天的时间就能到。”西安国际陆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博尔介绍。

摊开中国地图可以看到,西安地处我国的地理几何中心,到全国各大城市平均距离短、速度快、平均成本低。依托西安天然的地缘优势和绝佳的交通区位优势,陕西自贸区正开足马力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促进货源向西安港集聚,全力将西安港打造成为内陆第一大港,引领内陆地区开发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为陕西经济增长开辟新空间、搭建新平台。

截至10月,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数量突破3000列,开行数量占到了全国开行总量的31%。在常见的定制班列之外,中欧班列(西安)不断推出班列产品新服务,如公共班列、德国快线等。其中公共班列像公交车般运行,全国各地的货物到西安了,随时都可以搭上公共班列去往欧洲。德国快线定期从西安发车,仅用10至12天即可抵达德国诺伊斯,是目前全球最快的中德货运国际铁路运输通道。

两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城,万商云集,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中心。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现代丝绸之路正演变为一条立体多维的宏大经济走廊。

不靠海不沿边,与世界联通、发展外向型经济,航空是陕西必须抓住的关键路径。截至2019年底,位于陕西自贸区空港自贸功能区内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累计开通国际航线91条,通达全球36个国家74个主要城市;全货运航线达到32条(国际15条)。值得一提的是,6月7日,陕西首条洲际第五航权全货运航线“首尔-西安-洛杉矶”开通。在当时疫情形势尚不明朗的形势下,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管委会自贸办专职副主任郭妍菲将航线的开通形容为“意义非常重大,助力西安抢占航空货运市场,相关企业会因为这条物流航线带来的便利落户在西安。”

航班多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公司联合民航西安各单位在运行组织管理上谋变革,在深挖资源潜力上做文章,逐步探索建立大型枢纽机场高效运转的新模式,不断释放西北临空自贸区的“西引力”,开启大西安连通世界的“快捷键”。

今年,《国务院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中,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大型机场运行协调新机制”案例获全国推广。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班准点率连续3年位列全国第一,出港航班平均滑出时间缩短2.58分钟,累计减少碳排放9万吨,节约燃油成本3000万元一年,促进了绿色机场的发展。

当下,陕西自贸区正依托陕西西咸空港新城,以开放第五航权为契机,积极布局保税物流、航空快递、国际中转物流等业务,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枢纽功能完善、门户特色突出、流动经济发达”的临空型经济体系呼之欲出。

写好“农”字,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金秋时节,西安国际港务区爱菊工业旅游线路体验活动暨爱菊丝路菊花节在爱菊集团基地拉开帷幕,市民纷纷前来打卡。在这里,市民既能赏花,又能现场感受我国粮食产业进出口发展的历程。

伴随着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的飞速发展,大批企业走出去,引进来,进入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西安爱菊集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家始建于1934年的老字号粮油企业,近几年搭乘中欧班列(西安)一路向西,不仅为西安打通了国际“粮食大通道”,带回了高质量的粮油原料,而且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实现了企业的蝶变,从最初的作坊发展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厂,这是中哈产能合作的55个项目中唯一的农业项目。该集团在北哈州建设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进口优质小麦、油菜子等原料;在阿拉山口建设综合保税区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承载精深加工和分拨中转的功能,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可年加工小麦30万吨、大米15万吨、油脂30万吨。目前,爱菊集团已经形成“哈萨克斯坦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位一体、三地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局面。

“爱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受益者和推动者。”爱菊集团党委副书记、集团副总经理刘东萌深有感触地说,粮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利国利民利企。

采访组了解到,陕西自贸区注重聚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创新农产品进口服务新机制等创新尝试,不仅加速将“中国制造”的农机装备走出去,还将海外生产的优质农产品进口到国内,有效弥补了我国粮食缺口。

陕西自贸区杨凌片区,是我国自贸试验区中唯一一个以推动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交流为主要特色的自贸片区。杨凌片区先后与全球60多个国家在现代农业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开展合作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超过50个,与哈萨克斯坦农业部等20多个沿线国家政府部门签订了加强农业合作的有关协议,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活动300余项,布局建设了中哈、中澳、中德、中俄等一批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区;通过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突出无害化生物技术综合应用等举措,打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杨凌品牌,提升了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能力,探索出一套保障人民“舌尖上安全”的新机制。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未来,如何凸显农业特色?杨凌片区的回答是,“大力发展大宗农产品跨境贸易及保税加工产业,探索种质资源跨境保税研发新路径,打造国际农机、农资、农产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同时,杨凌综合保税区目前已正式启动审批设立程序,将成为我国目前唯一服务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国家使命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