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自贸区风采 / 正文

五年“试验田” 累累“创新果”——陕西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评述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发布时间:2022-05-06 16:16

陕西自贸试验区自2017年4月1日挂牌成立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

五年来,陕西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和生命力所在,以扩大开放为导向,以推动产业发展为重点,从市场主体实际诉求出发,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累计形成改革创新案例622项,其中31项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83项在全省复制推广,为全省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市场主体112479家,新增注册资本10754.89亿元,其中新设企业73795家(含外资企业786家),为全省新兴产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注入了新动能。就拿进出口这一单项来说,2021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3375.3亿元,五年来,自贸试验区货物进出口都占到每年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0%以上。

如今,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新时代陕西对外开放的新引擎,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阵地。一批批创新的“种子”在“试验田”里发芽壮大,撒向全国,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陕西经验”。在陕西自贸试验区这片不足全省1/1700的土地面积上,吸引了全省1/15的新增企业和1/4的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七成的货物进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占到全省近一半。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时强调:“要围绕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以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探索的试验田,致力于建设开放型“制度高地”,发挥增长型“制度红利”,是国家先行示范的战略平台。2021年,陕西自贸试验区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开放通道建设、金融改革创新、人文交流合作、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多个领域,探索出94个制度创新案例,其中15个案例以创新性强、市场主体反映好被评为“最佳实践案例”。我们通过对这15个案例的跟踪、研究、分析认为,这些案例不仅加快了政府职能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了产业结构迭代升级和贸易水平,更体现出了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驱动作用下的外溢及带动效益。

以政府职能转变,打造政务服务“新体验”

一是聚焦企业需求,简化审批流程,驱动项目建设“再提速”。根据现行施工许可办理政策,规划审批在前,建设审批在后,从完成审批手续到项目开工一般需要等待4—5个月的时间,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自贸试验区西安浐灞生态区功能区聚焦上述“痛点”,探索开展分阶段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允许企业根据施工进展自主选择分阶段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推动建设项目提速增效。企业从拿地到动工由至少135天压缩至15天以内,动工周期节约89%;同时节约了企业资金成本,以一个100亩左右的房地产项目为例,每等待一天约耗费40余万元,提前动工120天就能为企业节省近5000万元。系统推进“市政通”系统集成改革,将11种外线工程审批事项纳入“市政通”专窗办理,实现外线工程审批“一次办好”。办理时限压缩80%,申报材料精简70%,极大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二是聚焦服务水平,优化服务内容,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针对纳税人、缴费人“学税、问税、办税”过程中的堵点痛点问题,自贸试验区西安经开区功能区创新推出了税企交流“掌上通”、便民办税“一线通”、可视化办税“云税通”的“三位一体”的税务服务平台,实现税费业务“家里办、马上办、线上办”。“掌上通”上线以来,共举办网络直播课堂39期,累计观看人数两万余人;“一线通”为群众答疑解惑29.7万余次;“云税通”已为9980余户纳税人办理1.3万余笔涉税业务。

这些实践案例,正是陕西自贸试验区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从制约市场主体发展的问题着手,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的痛点难点堵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流程再造、优化服务、推行“互联网+”,打造“极简审批、极速办理、极优服务”的政务服务新体验,有效提升市场主体和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

以大通道建设,释放开放发展“新动能”

一是创新“长安号”组织运营模式,提升贸易通道的承载能力。自贸试验区西安国际港务区探索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营组织新模式,通过推行“全程统一运单”、开行宽轨直达线路、开通跨里海运输走廊通道、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等,实现跨境铁路联运“一单到底”,运输线路、运输效率和运输的货物品类得到了全面优化提升。班列订舱时间由原来的七天缩短至一天,运输时效较以往提升了30%以上。截至目前,探索形成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营组织新模式等20余项创新举措,开行量从2017年年开行百余列提高至2021年3841列,累计开行突破11300列,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2021年“长安号”运送货物总重达285万吨以上,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开通运行16条干线通道,“+西欧”集结线路达15条,涵盖44个亚欧国家和地区,基本覆盖欧亚大陆全境,中欧班列“长安号”已经成为畅通亚欧贸易、保障全球供应链安全的“黄金班列”。

二是创新服务平台保障模式,提升全球化通道建设能力。为有效解决中欧班列“长安号”发展瓶颈和运营中的信息孤岛、融资结算等问题,人行西安分行与自贸试验区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区积极打造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班列+数字金融”模式,为企业提供“轻资产信用贷”“订舱贷”“铁路提单融资”等一系列金融服务,中欧班列“长安号”供应链企业融资审核周期由数天降至10分钟内。平台上线以来,首批参与试点的6家银行,已为30家企业提供资金支持7.10亿元人民币,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流程繁的问题,显著提升企业融资效率。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功能区建立了全省首个以航材采购为主的供应链服务平台,面向全球采购各类航材备件,实现航材资源集中供应,使物流、商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融为一体,为西北乃至全国的飞机制造和国产商用飞机的高效运维提供保障。平台采取“分批出货、分批缴税、集中报关”模式,并在航材采购中融入供应链金融、统贷平台+代理采购等服务功能,为客户提供航材进口采购+金融+供应链集成服务,不仅缩短客户交货周期,而且有效降低客户采购成本,为建设临空型国家物流枢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创新通关监管高效模式,提升国际化通道开放能力。2021年4月起,西安海关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空口岸率先推出国际货物24小时机坪“直提直装”,将海关“嵌入式”监管和“顺势”监管环节提前,实现企业收发货24小时“随到随提、随到随装”,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是这项创新改革举措首个受益者。以往,空运进口货物抵达机场后,须进入机场货物仓库,收发货人只能到仓库提货,整个流程耗时较长且需要多次装载搬运。在“直提直装”模式下,三星工作人员在飞机进境前,事先办理“提前申报”手续,当货运飞机抵达后,机场工作人员立即在机坪开始进行货物卸机、分板、装车,设备搬运由原先的4次减少到2次,极大保障了半导体行业高精密、高价值货物的安全性。设备入园时间比原计划提前1天完成,据企业测算,全年可为企业节约人民币1300万元。截至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充分发挥第五航权政策优势,累计开通4条国际客货运航线,39条全货运航线,2021年货邮吞吐量快速增长,2021年国际(地区)航线货邮吞吐量7.55万吨,同比增长31.3%,位列全国机场第9位。

这些案例,正是陕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时提出“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的生动实践。也是陕西自贸试验区依托陆港和空港两大平台,用好第五航权、保税燃油、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陕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务实之举。

以金融服务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

一是创新金融赋能模式,助力企业迈向国际市场。以往,铁路运输所使用的国际联运单和铁路货票均不具有物权属性,进口商无法据此向银行申请贷款,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为解决这一难题,助力更多的企业搭载“长安号”进入国际市场,人行西安分行联合自贸试验区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区积极探索,创设国际联运提单和相应的融资产品,明确提单在签发、流转、控货、提货等环节的效力,赋予了铁路提单物权属性,进口商仅凭一张铁路提单即可获取信用贷款。2021年8月17日,自贸港运营公司首次签发42柜提单,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为进口企业办理了首笔110万元中欧班列“长安号”国际铁路联运提单项下融资业务,标志着该项业务在陕西正式落地。

二是创新特色农业险种,为特色农业提供支撑。杨凌片区是我国自贸试验区中唯一一个以推动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交流为主要特色的自贸片区。聚焦农户创收难、融资难、抵押难等问题,杨凌片区积极创新农业保险品种,推出“银保富”系列保险品种、价格指数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19个特色险种,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有力支撑。推进险资支农融资,由保险公司直接向农户发放贷款,有效破解农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累计承保农业险15.65亿元,累计赔款5380万元;通过险资支农为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融资约1500万元,涉农企业农业资产抵押贷款累计撬动银行资金1.43亿元,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这些案例,正是陕西自贸试验区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聚焦产业链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不断加快改革创新,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支撑能力与支撑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金融更好地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强心剂”。

以人文交流合作,搭建丝绸之路“新支点”

一是以科技合作为牵引,探索产业化技术输出“新路径”。自贸试验区西安高新区功能区把握全球供应链与价值链调整机遇,立足自身科创资源优势,通过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技术验证和转化、构建技术依规安全有序输出服务体系等方式,探索了一条技术境外输出的新路径,形成了产、学、研、用的技术转化全产业链,有效增强技术贸易的发展动能,助推产业化技术“走出去”。截至目前,高新区功能区已在全球设立8个离岸创新中心、4个海外科技服务站、5个海外研发中心,向境外出口技术3000余项,实现技术出口额56亿美元,协助中电科瑞、汇源仪表、美丰科技、天茂生物、麒麟科技等60多家企业加速技术验证及产业化进程,在海外开展各类技术路演100余次,实现技术贸易意向合同金额18.9亿美元。

二是以文化贸易为支点,探索国际人文交流“新通道”。为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自贸试验区西安高新区功能区创新推出文化贸易1+2+N新模式,为区内文化企业提供多场景、高效能的公共服务。“1”即1个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文化出口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为文化企业出海提供一站式线上服务。“2”是2个创新基地:创设集聚文化出口上下游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全球产业服务孵化基地和涵盖国际人才创业、培训、招聘等的国际人才培养基地。“N”是N个服务实体中心:成立法务服务、营销服务、专利服务等8个实体中心,为文化出口企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截至目前,全球产业服务孵化基地已集聚各类文化出口企业1000余家,各类专业服务机构100余家,已成功孵化游戏、动漫、电子商务等领域文化企业7家。2021年上半年,平台服务企业营业收入超过2500万元,区内文化贸易规模大幅提升。

三是以法治建设为保障,探索境外合作“新机制”。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能源金贸功能区整合国内外高端法律服务机构、中介咨询资源,组建法律服务创新联合体,搭建涉外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平台、国际商事调解平台等国际化法律服务平台,探索诉讼、仲裁、公证、调解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国际商事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为陕西外贸企业提供涉外法律支持,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目前,国际商事调解平台已受理各类涉外案件60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60%,为社会提供涵盖30余个国家的域外法律查明报告服务,并与全球180多个城市和国内60家法律服务机构建立合作机制。

这些案例,正是陕西自贸试验区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科技、文化、法律等领域合作,全力构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为陕西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创新之举。

以培育特色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是以优质资源的整合,为产业提能升级集聚力量。自贸试验区沣东新城功能区发挥区内医学检验资源优势,构建了以一级区域医学检验中心为核心,联动15家二级市属医院检验科和400余家三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区域医学检验生态圈,有效提升区域医学检验产业发展水平。目前,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智能化检测实验室、西部最大的核酸检测实验室、亚太区最大的微生物检验流水线,可检测项目达3000余项,新冠核酸检测单检可达每天5万人次,混检可达每日50万人次,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是以共享平台的打造,为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活力。为破解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研发投入大、场地建设周期长、成果转化困难的难点,自贸试验区秦汉新城功能区率先搭建了“医疗器械研发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体外诊断类医疗器械企业提供共享IVD生产洁净厂房、公共研发实验室、研发人员和技术支撑、基金投融资以及合规注册管理平台、产品推广服务平台等服务,使医疗器械注册持有人不用再背负生产设备、人员、场地等资产运营压力,更加专注于分子诊断创新产品的上市和落地。平台建成运行以来,已完成分子诊断试剂科研成果转化7项,储备分子诊断试剂科研技术32项,平台内已有4项体外诊断试剂获批许可证并开展大规模的生产销售,相关体外诊断试剂产品销售量达300万人份,并实现了450万美元的试剂出口。

三是以协同创新区建设,为周边城市的发展注入能量。韩城高新区获批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以来,韩城市积极对接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招商导则,开启产业链招商“1+N”模式:即每个产业链绘制1个招商图谱,制定“N”张清单,分别形成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清单、主要配套企业清单、重点产业区域布局清单等,实现清单化、精准化招商。2021年,韩城市全年新签招商引资项目87个,总投资813.3亿元,引进资金351.5亿元,合同项目开工率60%。促成总投资78亿元的1000兆瓦光伏、120兆瓦风电项目,总投资42.7亿元的西部新能源智能商用车生产制造(韩城)基地及产业配套项目,总投资6.3亿元的清洁能源供暖替代项目等一批促转型、利长远的重大项目顺利落地,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这些案例,是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协同创新、多元融合为基点,驱动了城市经济增长、拉动了企业发展增效、带动了周边城市活力的生动写照。从而促进了市场一体化、提高了要素生产率、降低了贸易成本,为自贸试验区经济空间聚集和产业技术的升级具有巨大的溢出效应。

五年深耕“试验田”,满地累累“创新果”。正如陕西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副主任翟北秦所说,“经过5年的探索与实践,陕西自贸试验区已经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发展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阶段,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开放动能更加强劲,全方位、全领域的开放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着眼未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将结合战略定位和发展实际,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打造“丝路自贸”“科创自贸”“农业自贸”“会展自贸”为抓手,积极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产业聚集发展高地,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引领陕西新发展阶段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平台、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