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自贸区风采 / 正文

陕西自贸试验区:聚焦“四链”建设 构建“一带一路”跨国农业全链条发展体系

来源:中国报道 发布时间:2022-11-25 17:5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是新时代统筹发展和安全,应对世界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全面系统把住我国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导向。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人多地少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5,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两倍左右,“吃饭”是我国最基本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国务院在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提出,发挥共建“一带一路”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多双边农业合作。加强境外农业合作园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国家相关部委也加大农业国际合作力度。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出台的《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发挥沿线各国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内农业要素有序流动、农业资源高效配置、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互利共赢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支持粮食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开展国际合作,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全球范围内粮食资源合理高效配置。

陕西自贸试验区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自贸试验区,始终秉承为国家试经验的时代使命,以“农业自贸”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优势和中欧班列贸易大通道作用,以杨凌片区和国际港务区片区为承载,在产能合作、技术交流、粮食运输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积极建设跨国农业全链条发展体系,着力保障粮食供应安全,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

产业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农业发展优势互补

农业合作是国际合作的新亮点和增长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该倡议都表现出了积极性。沿线国家在粮食生产方面潜力巨大,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其耕地面积超过2000万公顷,粮食产量1800万吨左右,农产品资源丰富,粮油品质优良,农业生产能力可满足10亿人所需。而中国在农业技术、农业物资、农业装备、相关人才储备以及国际发展经验等方面都处于领先水平。目前,我国已与全球140多个国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与60多个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农业合作机制。截至2020年底,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存量达到302亿美元,解决当地就业18万人。农业一直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农业合作,有利于形成全球农业合作新格局,实现中国农业与世界各国农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陕西自贸试验区聚焦跨境农业产业化发展,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等丝路沿线国家布局建设了1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并以“持股不控股”“订单农业”等合作形式,提高粮食产量,帮助当地农民增收,建立起农业跨境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通过这样的合作可与国内耕地联动开展休耕,有利于改善国内耕地性状,提升土地肥力,减少地下水开采,进一步提升和巩固粮食生产力。

价值链:农业科技交往合作不断走向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主动融入全球农业科技创新网络,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走出去”,以开放合作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与近30个科研机构(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获批建设经费近1800万元,面向“一带一路”沿线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官员和科技人员组织举办数百场农业技术培训,培养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人员4300余人次。

陕西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主体,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吸引18个国家的95所科教机构和企业加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开展广泛交流合作,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标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推动跨境农业产品品质和产值大幅度提高。并先后成立了非洲研究中心、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中俄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南南农业合作学院等机构,为中国深化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丰富载体。

供应链: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助力畅通物流通道

截止2022年11月23日,中欧班列长安号全年开行突4067列,运送货物总重达368.2万吨以上,国际货运干线增加至17条,全面覆盖亚欧大陆全境,班列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均稳居全国前列。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营,铁路进出境快速通关业务开通,长安号始发站西安国际港站整体装卸能力较站改前提升30%。

借助中欧班列长安号的运输优势,陕西自贸试验区支持区内企业在境外园区建设小麦、菜籽等粮食种植、初加工基地,在阿拉山口建设农产品中转分拨中心,在西安建立农产品集散中心,形成种植、收购、加工、物流、销售全产业链;同时,对于以原粮形式进口的小麦、玉米等,探索出散装粮食两段运输新模式,有效降低了粮食装卸时间、损耗和物流包装成本,提升粮食运输效率。以爱菊集团为例,平均每年进口哈萨克斯坦非转基因优质油脂12200吨、优质面粉4700吨、有机小麦5800吨,近年来累计向国内输送优质原粮12万吨,弥补了小麦等粮食的缺口。

服务链: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完善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等各大银行金融机构均对农业金融服务体系进行搭建,探索建立“备用信用证增信外币债券发行+参投信用发行外币债券+外债专户开立+发债资金出入境”等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涉农企业跨境贸易需求提供融资便利。

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创新开展“央行跨境票据通”业务,区内进口企业通过银行承兑汇票完成与境外企业的资金结算,商业银行、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对银行承兑汇票进行贴现和再贴现,与通过银行短期贷款融资模式相比,企业融资成本下降3-4个百分点。同时,积极探索开展境外小麦、油菜等种植保险,保障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基本收益,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陕西自贸试验区不仅提高了农业技术水平,也提升了境外园区产值,农业全产业链建设逐步完善。截至2022年6月,14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已示范种植来自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员单位的13大类115个品种,其中小麦、大豆品种较当地品种分别增产82.3%和32.7%。农产品境外种植、初加工,境内深加工、销售的农产品产销全链条也已逐步嵌入农业标准化、跨境金融等服务,跨境粮食供应链不断健全。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陕西自贸试验区将围绕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交流合作,进一步围绕农业产能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不断扩大陕西省农业对外贸易的“朋友圈”,以哈萨克斯坦爱菊粮油工业园农业综合加工合作区为示范,争创省级境外农业示范园;二是扩大合作范围,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龙头,充分发挥农业科创联盟作用,围绕农业技术、标准、人才、服务输出,扩大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持续完善跨境农业产业链布局;三是保障运输通畅,加强与税务、海关、国铁集团等各部门沟通衔接,建立联系配合机制,充分发挥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优势,提高农产品货物储存、装运、通关效率,确保境外优质农产品“运得快”“运得畅”;四是强化服务保障,围绕农业企业跨境贸易及投融资需求,加大与各大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协作联动,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和保障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基本利益,确保粮食安全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