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未来五年工作时,明确强调:“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面对自贸试验区在新发展阶段的提升与开放要求,如何更好地深耕陕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试验田”、如何在更广范围内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是陕西自贸试验区推动制度创新释放更大治理效能、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深入融入“一带一路”的关键所在。自2017年成立至今,陕西自贸试验区作为构建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促进区域共享共进的重要载体与核心平台,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协同开放”为导向,以“可复制可推广”为抓手,不断释放制度红利与带动效应。
向内:兼容并蓄,共同谱写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注脚
近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以“为国家试制度、为区域谋发展”为使命,深入开展面向于构建内陆改革新高地与向西开放的制度创新,切实发挥自贸试验区“试验田”作用,深化在投资贸易便利化、“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创新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探索,先后形成“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积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和大数据平台”“‘三服四化’便民服务改革”“‘通丝路’——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业务服务平台”等具有代表性的关键制度创新案例,为进一步促进陕西产业与贸易升级、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改革创造了制度型普惠成果。
为更好培育地方特色化比较优势,陕西自贸试验区主动融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植根于知识产权、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军民融合发展等专业性平台建设,已开发运行陕西科技管理服务一体化云平台、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军民融合(西安)试点平台和大数据中心“中国库”等关键科技协同平台,坚持以改革创新科技驱动创新,深化与秦创原“双区联动”发展模式,持续推动科技协同、技术协同与服务协同。
为更大范围释放陕西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引领与区域协同发展作用,陕西自贸试验区从2019年起展开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建设工作,协同创新区将自贸试验区的“创新试验田”和当地发展禀赋、发展优势、发展需求相结合,依托创新协同、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共筑合作发展平台、共育特色创新成果。截至目前,首批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已在延安、铜川、安康、宝鸡、渭南和韩城6市相关开发区完成初步建设,第二批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已启动建设。
协同创新区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重大实践举措,以促进区域改革创新、回应区域发展诉求与培育区域发展比较优势为出发点。一方面,增强了陕西省内不同区域与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功能区)深度联系,不断深化在产业发展、人才培训、科技创新等领域中的双向协同机制。另一方面,协同创新区有效激发了所在区域的创新活力,结合所在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诉求,将更多的制度创新成果进行复制推广,如渭南高新区协同创新区创新实行“容缺+承诺+并联审批”新模式,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64%,市场主体年均增长19.8%。我们认为差异化、互补化、特色化是未来协同创新区发展的关键方向,更是其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各项建设的关键所在。
向外:深拓互联,积极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大格局
为积极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的发展大格局,陕西自贸试验区进一步精准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全力融通“陆上丝路”,主动融入“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形成由“长安号”、陆海联运、空铁联运、国际客货运航线、国际全货运航线、电子口岸、“单一窗口”、“第五航权”协力密织的集疏运立体大通道,日益提升陕西连通“双循环”的国际化枢纽能力。奋力厚植向西发展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深化推进《西北地区商务部门利用陕西自贸试验区平台推动西部大开发实现联动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与西北4省在创新案例复制推广、产业合作、协同创新方面开展有机联动,积极参与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贸试验区联盟建设,促进西部区域的协同开放与创新发展。
为持续赋能“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交流,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片区深度聚焦农业领域制度创新、加强农业合作交流平台布局,杨凌片区围绕农业标准化、农业人才培养、国际农业合作模式、跨国农业合作发展体系、农业金融等方面展开有益探索,接续形成多项农业领域的关键制度型创新成果与开放举措。伴随着2020年杨凌上合组织农业示范基地和2021年杨凌综合保税区陆续设立,杨凌片区逐步探索出集“政策叠加”“自贸+综保统筹发展”“农业创新复合型平台”为一体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有效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关键制度创新,高效助力杨凌片区将更多农业创新成果推广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陕西自贸试验区五年之变,让恢弘蓝图变成振奋现实。这五年里,各领域的改革案例不断“上新”,各行业的市场主体数据不断“更新”,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不断“出新”。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一批批“自贸人”正以“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昂扬斗志继续书写自贸区高质量建设的精彩答卷。
(本文作者:朱正威,系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研究院教授)